國產首艘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1000萬輛,低空經濟加速騰飛……一年來,廣袤神州大地,創新猶如耀眼之光,照亮大國前行的奮斗足跡。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加快培育。
傳統產業煥發新機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當前,全國各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設備,傳統產業實現了“質”感滿滿的轉型升級。
在江蘇蘇州的一家服飾公司,曾經,一款服裝的設計要歷經畫稿、打版、打樣等多個環節,需十幾個部門分工協作。如今,有了數字化服務平臺,僅需20多分鐘,一件高精度虛擬3D樣衣便能完成,不僅產品研發周期大幅縮短,制作樣衣的成本也大幅減少。
浙江湖州的一家科技公司里,一批核電用高端不銹鋼管“走”下生產線。“抓住了持續的自主創新就抓住了發展的關鍵,掌握了話語權。”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一年來,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布局高端裝備制造及新材料領域,高端產品占比提升到20%以上,發展實現了層級提升和質的飛躍。
“智改數轉”不僅提升了產業“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也同步躍升。
走進四川綿陽鹽亭縣一家危險廢棄物綜合利用企業,一輛輛滿載桶裝危險廢物的大貨車開往車間。剛入庫,一桶桶危險廢物就有了“身份證”,掃碼后,就可通過微廢管理系統查看入庫時間、收集單位等詳細信息。
數字化操作還融入廢活性炭再生、廢包裝桶再生、自動化生產等多個過程。“通過集成的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工人在中控室就能實時了解生產狀態,確保生產過程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企業環保專員程凱指著設備介紹。
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突破410萬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前10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3%……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在神州大地蓬勃發展,正在開拓發展空間、擦亮發展底色,不斷塑造著發展新優勢。
新興產業聚鏈成群
觀光旅游“打飛的”、無人機送快遞、植保無人機下田干活……今年以來,低空經濟正不斷開辟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這幾年,我國低空經濟產業迅猛增長。截至2023年底,我國民用無人機研制企業超過2300家,2023年全年交付民用無人機超過317萬架,通用航空制造業產值超過510億元,同比增長近60%。預計到203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萬億元。
低空經濟的迅猛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壯大的一個縮影。一年來,我國加快布局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新產業新賽道,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動能不斷集聚。
在北京,37個重大科技項目落地布局懷柔科學城,讓這里成為全國設施平臺集聚程度最高、創新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國內首批獲準開展道路測試的無人巡邏車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上路……
“2020年以來,北京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速高達27.5%,接續謀劃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產業項目,推動一批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新興和未來產業項目落地。”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金亞指出,科技創新持續落到產業上,讓創造力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生產力。
從技術“上新”到產業“煥新”,如今,中國經濟向“新”而行的步伐越來越快,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不斷融合,聚鏈成群的效果正在顯現。
未來產業加快培育
“圍繞北斗規模應用需求,研究院諸多技術已進入小試階段,在農業、水利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湖南,株洲北斗時空信息研究院院長池天河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信心滿滿。
在安徽,合肥高新區的“量子大道”聚集了20余家量子企業,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均誕生于此。
科技創新,是發力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源動力。近年來,我國一項項科技成果展現了創新發展的巨大潛力——全球首臺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順利并網發電,國產大客機C919成功交付,量子計算機上線,航天飛行等大國重器、重大成果不斷涌現。
這些亮眼的創新成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也在不斷加碼——啟動新一輪專精特新支持政策,提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各地紛紛強化財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政策紅利護航、創新主體集聚,越來越多“從0到1”的未來產業萌發破土、轉化落地,一批新增長點、新增長極加快孕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正不斷顯現。(光明日報)